龙泉青瓷在进行创作时,装饰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青瓷的最大特点是以清、透为著称,所以龙泉青瓷在装饰方面也起着很关键的作用。龙泉青瓷的装饰是利用青瓷釉本身的特点——随着釉层厚度不同呈现出不同的色调,在成型的过程中再给以各种花纹的装饰。龙泉悠久的制瓷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十分精彩的装饰形式和技法,再加上近年来人们再创作过程中的创新及从其它引进的一些装饰方法和技巧更增添了龙泉青瓷在装饰上的完善与和谐。
龙泉青瓷按装饰技法可分为刻花、刨釉、捏塑、跳刀、印花等。龙泉青瓷装饰手法灵活、变化多样,赋予了龙泉青瓷的基本美感外还带有更深刻的情感美学特征。
刻花一般是用竹制或铁制工具在半干的坯胎上刻划线条、图案。刻刀采用斜角进入,角度因图案而有所不同,刻痕为内深外浅的斜坡状,工匠灵活掌握斜刀的角度,可使刻痕产生深浅、宽窄不一的变化。由于所刻纹饰呈一边深一边浅,釉料覆盖后,因填充厚薄不同而浓淡不同。
刻花方法在瓷器装饰中广为采用,其艺术美表现在线条变化流畅、可直可曲、线面兼顾,适于表现的花纹,如花卉、草木、水波、云朵等。
按照雕刻的凸凹效果,刻花可分为凹雕和凸雕,凹雕亦称平雕,就是刻花。凸雕就是人们常讲的浮雕,有浅浮雕和高浮雕之分。浮雕是直接在胎体上雕刻出起伏不平的主纹饰,以表现器表纹饰的立体层次。龙泉青瓷采用凸雕方法主要在南宋晚期和元代,用以表现莲花瓣、菊花瓣等立体花纹,如南宋时期凸雕莲花瓣纹的碗、盘、玉壶春瓶等,都是采用凸雕方法刻出来的,立体感强。
在釉上和釉下涂刷紫金土进行装饰,在龙泉青瓷进行烧制的过程中,紫金土就是其中特有的一种瓷土原料,由于其有着很高的含铁量因而在胎釉料的配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几年,为了更好的突出瓷器上的纹饰效果,一些青瓷艺人们选择在上釉之前在凸雕的花纹图案之上刷上一层薄薄的紫金土。而在釉上,则是将图案上釉后的釉粉先进行剔除,然后再刷上一层稍微厚点的紫金土。这种装饰技巧的运用,使得烧制后的青瓷图案有一种跃然俏丽的效果,极富装饰上的艺术效果。
捏塑是指完全依靠手工捏制塑造立体器物形体的装饰方法,对匠师的技术要求极高。龙泉窑使用这种工艺是在南宋至元明时期,其中又以宋元时期捏塑水平为上。龙泉青瓷捏塑的形体主要是人物、动物。如南宋晚期、元代和明代生产的捏塑八仙人物、佛道塑、关帝武士等人物造,形态各异,身材比例造塑准确,面部表情丰富,衣衫褶皱精工雕琢,表现出古代传说人物的风流倜傥和豪情侠义。
跳刀是艺术家将坯体放在飞转的辘轳上,手执坯刀,以一定的角度和力量与坯体相切,坯刀因受特定阻力的作用,产生急促有力的跳动,使刀头对坯体进行断续而规律的刻花,它表现出陶工的特定意图,包括制作与审美上的匠心。它的出现,为人们传达出特殊的形式美感,提供了抽象有力的表现手段。跳刀刻花过程,快捷神奇,有相当大的隐秘性。不做者难以确知,其表现状态是其他装饰方法难以达到的。
跳刀手法因其制作工艺的不同而纹饰变化丰富。它是利用坯胎旋转时修坯刀的弹性以及刀与坯的角度,形成自然匀称的刀痕,成为跳刀装饰。
印花亦称模印,是指用事先制成的带有纹饰或者文字的模范在半干的瓷坯上印压成纹,使印花与成型一次完成的装饰方法。模印方法在隋唐时期有较大发展,宋代达到较高水平。
龙泉青瓷采用模印方法略晚于其他瓷窑,盛行于南宋晚期至元代,分为模印露胎和模印覆釉。印花变化多样,可以分为阴纹细线印花、阳纹细线印花和阳纹凸花印花三种。阴纹细线印花是指用向下凹印细线条勾勒纹样轮廓边线的印花方法。阳纹细线印花是指印制凸于胎体表面的细阳纹的印花方法。阳纹具有有立体感、层次清晰的优点,常在一些做工精致的中小器物外壁上使用。